深圳市華制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聯系人:吳老師
電話:199 2880 2558
QQ1:11043292
QQ2:3457190595
郵箱:szhzgw@126.com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辦吉祥路正中風臨國際中心A座1211室
網址:www.deporteclm.com
深圳市華制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聯系人:吳老師
電話:199 2880 2558
QQ1:11043292
QQ2:3457190595
郵箱:szhzgw@126.com
地址: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辦吉祥路正中風臨國際中心A座1211室
網址:www.deporteclm.com
"精益管理”的核心是消除浪費。
目前,浪費問題已經嚴重制約國內生產企業的發展,資源投人與產出比例不相匹配,成本居高不下,且產品質量不能保證。
企業是經濟社會的微觀基礎,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對中國企業來講,要想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就必須積極借鑒世界上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結合自身特點消化吸收,為我所用。精益管理就是這樣一種企業管理思想。
精益生產,特別是制造業的精益生產,是精益管理思想產生的源泉。精益生產是起源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一種生產管理方法。其核心就在于Z大限度地降低浪費。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消除那些被認為是有浪費的活動來為顧客創造更多價值的一種工具、活動或是過程。
精益生產管理建立在三個簡單原則的基礎之上:
(1)及時生產。
(2)每個人都對質量負責,一旦發現任何質量缺陷都應盡快糾正。
(3) “價值流”。強調不要把企業看作是一系列互不相關的產品和過程,而應將其看作是一個連續的統一整體,一個包括了供應商和顧客的流。
精益生產管理方法有四個特點:
(1)拉動式準時化生產。以Z終用戶的需求為生產起點,強調物流平衡,追求零庫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
(2)全面質量管理。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檢驗與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進行,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根據情況可以立即停止生產,直至解決問題。
(3)團隊工作法。組織團隊的原則并不完全按行政組織來劃分,而主要根據業務的關系來劃分。
(4)并行工程。在產品的設計開發期間,將概念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Z終需求等結合起來,保證以Z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質量完成。
精益生產管理思想的Z終目標是企業利潤的Z大化。但管理的核心是通過消滅生產中的一切浪費來實現成本的Z低化。我們知道,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目標是賺取利潤,但利潤本身并不是企業競爭優勢所在。一個企業一時利潤豐厚,并不能說明它的實力必然強大,真正體現企業競爭優勢的是它對外的市場開拓能力和對內的成本控制能力。精益生產管理思想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一套關于成本控制的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精益管理”展示的是一種企業文化
有這樣一句話:小型企業靠領導,中型企業靠制度,大型企業靠文化。像豐田這樣的跨國企業,引領它前進的正是其獨特的企業文化。這一點對我們中國企業也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我認為,“精益管理”首先體現的是一種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精益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Z大限度地細化工作流程、消除浪費和一切非增值活動,以Z少的投入獲得Z大的產出,向市場提供成本Z低、質量Z好的產品,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正是一種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
其次,“精益管理”體現的是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傳統大批量生產方式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系,對員工的要求在于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于崗位的“設備”。而精益生產則強調個人對生產過程的干預,盡力發揮人的能動性,每位員工在工作中不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參與,起到決策與輔助決策的作用。它強調人力資源是管理中Z重要、Z活躍的能動因素,把員工的智能和創造力視為企業的寶貴財富和創新發展的原動力。
再次,“精益管理”體現的是團結協作的企業文化。從前面提到的精益生產管理方法的四個特點可以看到,由于采用拉動式生產,生產中的計劃與調度實質上是由各個生產單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計劃,但操作過程中生產單元之間的協調則極為必要。協作的文化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保證以Z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質量完成任務。
“精益管理”蘊涵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如前所述,“精益管理”的核心在于Z大限度地降低浪費。只要消耗了資源、增加了成本或是占用了時間而沒有創造價值的活動或過程,都會成為被消除的對象。而這一點恰恰與全球范圍內各國普遍倡導的合理有效利用資源的觀念是相吻合的??梢哉f,企業在通過“精益管理”追求利潤Z大化的同時,也履行了一種社會責任。
對于中國企業來講,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我們在經濟建設的進程中,面臨著資源、環境及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兩難問題的挑戰。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實現根本轉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還在繼續。所以運用“精益管理”思想對各個生產環節進行檢驗和控制,消除浪費,特別是減少對資源和能源不必要的消耗,是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力促進。中國的企業應當努力通過“精益管理” 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盡自己的一份責任。